(通讯员 邓轶、陈蓉)“最大的圆是世界的知识总量,我们从小学、本科到博士研究人员都是里面一层层的小圆中圆,而之后学科的分化如辐射状的线,我们的科研目标就是要不断的延长强化我们各自分科的线突破已有知识的界限,不断创新、创造,便能将世界知识的边界不断扩大。”在2017年高研院学术沙龙开场白中,朱玉贤教授用一张同心圆的图片,道出了对高研院年青学者在科研之路上的殷切期许。
2017年10月23日,威尼斯人澳门 2017年学术沙龙如期举行。中青年学者在高研院会聚一堂,围绕生物、物理、化学、材料学科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报告并交流讨论,寻求交叉研究合作空间。
张先正老师为大家报告了其在抗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随着科学的发展,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已经从简单化疗、放疗、手术等传统的方法升级为:1.药物的智能/靶向释放;2.基因治疗;3.光动力学疗法。这里,张先正老师重点介绍了肿瘤的光动力学疗法。基于光动力学疗法所依赖的“自由基及单线态氧”的生成,以及解决肿瘤乏氧问题,张老师运用先进的功能材料作为载体,先后尝试:1.负载过氧化氢酶促进体内原位产氧;2.联合葡萄糖氧化酶提高疗效;3.运用C3N4功能材料光解水产氧;4.热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等。此外,通过材料功能化及纳米化可以有效克服肿瘤深层渗透的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付磊老师随后报告了二维材料可控生长的科研进展。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因为与普通三维块体材料维度的差异,在纳米层面甚至单原子层面产生了许多奇异的特殊效果。如果解决核心的“拼接”问题,就有望利用众多“小积木”搭建成高楼大厦,并采用不同组合实现各种功能。付老师特别看好光响应等环境调控对分子级材料组装方面的研究。付老师的报告激起了各位老师的兴趣,在跨学科光电领域、单分子层制备与表征、介孔材料表面修饰等领域建立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闵杰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报告。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闵老师主要从材料合成及器件制备两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涉及到的材料合成包括共轭聚合物和小分子光伏材料、纳米晶体、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等;而涉及到的器件制备包括了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闵老师正在致力于通过高通量手段来快速有效的研究材料及其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闵老师的梦想是做智能窗户,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应用,包括:透明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以及非感官传感器等。在满足光伏供电照明的同时调整室内光与色的强弱,检测室内和室外环境参数等,为社会提供个性化、美观化、智能服务化的应用窗户。
顾栋老师带给大家第一节最后一个报告,关于介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有序介孔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积、均一可调的孔道尺寸和大的孔体积,在催化、吸附、分离和能量存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顾老师还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利用纳米浇筑法合成有序介孔模型催化剂用于一氧化碳的低温脱除和制备“豌豆荚”状的Co3O4@碳纳米管阵列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介孔结构为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提供了缓冲和离子传输通道,因此大大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王取泉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在纳米能源方面利用等离激元共振效应来实现高效光激发能量转移的研究,基于纳米金属等离激元与染料分子的强耦合调节实现对光敏材料吸收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在与各位老师的交流中,王老师告诉大家使用等离激元与染料分子的强耦合作用,犹如使用了纳米“透镜”,将增强的局域场中的光能量有效地聚集并转移到染料分子上。其应用远景是提高光催化效率和实现高效人工光合作用等。
徐楠老师紧接着为大家介绍了其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新奇量子材料的进行物性表征,并研究其物理机制。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包括1.非常规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电子配对机制的研究;2.拓扑近藤绝缘体和外尔费米子等新奇拓扑量子态的奇特物性与发现过程。3.对可以运用到量子计算中的Majorana费米子态和相关量子材料的展望。
刘郑老师报告了“分子-细胞-组织”层面生物力学的研究。刘老师为大家演示了活体免疫细胞在组织细胞间追逐异物的小视频,以细胞通过高分子“弹簧”修饰产生荧光变化的例子展现了其对细胞力学可视化与调控的研究方法。刘老师计划在三维环境下的细胞力学、限域微环境体系、组织内部细胞力学做更长远深入的研究,同时其生物力学实验室也将为纳米光学响应、光学仪器设计提供潜在可能。
皮利民老师给大家报告的主题是植物干细胞命运控制的研究。对于植物根尖生长点的研究表明:1.WOX蛋白的定向移动控制干细胞的多能性;2. miRNA的胞间转运参与干细胞巢的建立;3.染色质重塑在干细胞编程和重编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生物体内干细胞干性维持和分化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清楚,参会的老师们对这一发育生物学基本问题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上午的会议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告一段落。
下午,孔望清老师开启了第三节的报告,其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不对称多步串联合成反应。孔老师以多米诺骨牌为喻,提出将反应实现连续反应,提高多步合成效率的价值。受到DNA和RNA的手性螺旋结构的启发,孔老师还提出了超分子不对称催化的概念,希望利用简单分子自组装成复杂手性分子,实现有机化学反应的不对称催化。
陈世贵老师紧接着讲解了自己在超分子化学的理解和认识,虽然超分子化学因为其应用前景与方式常被质疑而一直处于冷门,但05年诺贝尔奖授予了分子机器的科学家。陈老师想利用超分子化学中分子相互作用构建功能性囊泡;也可以进一步构筑手性配体利用相互作用做仿酶催化或做分子识别的研究。
阴国印老师的报告为大家汇报了最近的工作重心,基于氧化还原接力的交叉偶联反应。阴老师使用镍做催化剂研究了基于自由基引导的碳溴键断裂,再经过两步可逆的氢消除和插入迁移,实现了可控位点的偶联官能团化。其新颖复杂的反应机理也为后续工作创造了亮点。阴老师还提出后续做二氧化碳与有机分子双官能团转化的相关研究,也吸引大家热烈的讨论。
沈晓老师给大家带来最后一个报告,含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构建。总所周知,含氟化合物往往在生物体内有特殊活性因而常常被用于药物分子;而多氟聚合物又常常是重要的涂料、航空材料。沈老师发展了一系列的有机氟试剂可以快速安全的实现有机分子中的含氟衍生化,从而为氟代化合物的合成提供策略。
沙龙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年青学者们在此次学术沙龙中收获了大量的建议和合作方案。在“有梦就去追”的共识中,2017年高研院学术沙龙圆满落幕。
(编辑:张也卉 摄影:陈蓉)
上一篇:【沙龙第四期】汇聚交叉,探索创新
下一篇:【沙龙第二期】聚焦学科交叉